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百年纪念征文之三:严谨不差丝毫,安全用心记牢

严谨不差丝毫,安全用心记牢

张秀海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回头望去,自19878月来到清华大学工作,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在这35年中,身边老职工不断退休,新职工不断加入,使我们这支学校实践教学队伍不断发展向前,新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法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中适应着时代变革、学校改革和学生发展。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课程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这么多年来,严谨和安全两个词一直是自己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和坚决遵守的最高准则,这得益于金工老一辈教师的培养和我经历教训。

记得在1989年,当时自己还在负责误差测量实验室的教学工作,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傅水根老师带领大家搞科研工作,其中的一个项目是“数控旋转电火花加工机床研制”任务,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在其中负责部分零件的加工制造工作。记得其中有一根100mm长传递动力的小阶梯轴,外径有三个阶梯,最大直径25mm,最小外径10mm,在25mm轴径中间是一个内径12mm、深20mm的盲孔。在零件的加工工艺要求中,不管是外径还内孔,尺寸公差都要求在0.018mm以内,而且还有12mm内孔和10mm小径的同轴度要求。在我费了近5个小时按照工艺顺序要求完成内孔、外径加工后自测,发现10mm外径误差超差了0.005mm,也就是轴径被我车小了半道儿(0.005mm),我以为这算得了什么,这不会影响使用,就把零件提交给了石伯平老师(是金工教研室机械设计、制造泰斗级人物,从小就在自己家里开的工厂中摸爬滚打,经验丰富,复杂形态零件制造技术高超),并向他说明有一个尺寸超差的情况,满以为石老师会说:没事,就这样吧。谁知石老师却说:不行,这个零件必须重新加工,不能超差。啊,瞬间,我委屈的泪水充满了眼眶,要知道这个零件所要求的多个尺寸公差对于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来讲是有很大难度的,我费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大劲儿,就是最后一刀超差了一点点而已,却还要从零开始重新再制作,有这个必要吗?石老师看到我委屈的样子,过来安慰我说:这些尺寸是设计者按照设备最终精度设计的,你这里差一点,他那里差一点,那最后设备精度怎么能保证?只有每个零件都满足设计精度要求,装配到一起,才能达到整个设备的精度要求,也才能完成设备的各项任务。后来石老师又帮助我再一次梳理了工艺流程,以及车床的状态、参数。嘱咐我说:对于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整个加工过程眼、手、脑都不能松懈,都要全神贯注的注意过程中的每一点,包括机床参数、刀具状态、切削用量、辅助工具和动作手法,只有这样,才会人机合一,才会制造出合格的零件。


1DDBF

我在进行车床加工

经过这件事,让我从老教师身上学习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我后面在零件设计与制造方面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件让我特别不能忘记的是我经历的一次安全事故。

记得那是1995年,当时教研室让我负责加工间的调度工作,负责安排加工间里3个技术合同工人的工作安排。其中有一位小伙子刚来一个月,正在学习加工的基本知识和车床操作,已经可以操作机床完成一些简单零件加工。可巧,因为教学需要下料,要把直径20mm45号钢棒料截成100mm长,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数控车床上使用。对于“将棒料截断”这样简单的工作,师傅已经教了他好几次,他也都做得很好,工作就这样布置给他了。不成想,材料的长度酿成了祸端。这次拿回来的棒材长度是2米,从车床主轴中心孔后端插入,用三抓卡盘装夹后露在车床外面部分还有1米多,我也忽略了这一点对他的指导,而他也不知道要截短一些才可以上机床加工。 就这样当钢棒装夹好,车床以450/分钟开始加工后,露在车床外面的那段1米多棒料在离心力作用下瞬间变弯,很快成90度打击到地面上,发出巨大响声,另外由于机床固定没有打地基,只是用地脚斜铁固定和找平,使机床在高度方向上没有完全限制自由度,当棒料快速打击地面后,机床就蹦了起来。听到巨响,他吓懵了,我也惊呆了,想该怎样才能把机床停下来,我下意识的就往里冲,想冲到机床旁边把机床停下来,瞬间,我就被飞速旋转的棒料打到了脸颊,顺势摔倒在机床旁边昏了过去。等我醒来时,机床停了,一摸满脸全是血,他惊恐地站在旁边。很快我去了医院,口腔内嘴唇破裂,缝合,休息三周才好。

经过这件血的教训,我深深体会到操作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意识要贯穿在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中,一点一滴不容忽视!

第一件事是技术问题,教会我技术是严谨的,不能有丝毫误差,严谨的工匠精神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要靠手上技术去征服零件、征服世界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清华大学可以承担国家那么多大工程的底气,也才有那么多国人对清华大学培养学生理念的向往。第二件事是经验问题,转而发展成安全问题,教会我经验不足“害死人”,安全意识不强酿祸端。只有把安全落实到事件的全过程,才能把大事、小事都做好,不至于前功尽弃。

三十多年,一步步走来,老师、师傅们教会我许多许多,也使自己一步步成长,成长为工作中的多面手,成长为学生们喜欢的老师。今后在教学中也必定坚守严谨求实,安全第一的宗旨,把清华人做事的精神传承下去。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