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百年纪念征文之八:点点滴滴三十年

点点滴滴三十年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左晶

写下这篇文章,正值2022年暑期实习,是我工作后第31个忙碌的暑假。

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实践课程——“金工实习”,每年从第一声蝉鸣,一直持续到秋虫呢喃。忙忙碌碌地,就走过了夏季。一批批年轻、活力旺盛、求知若渴的学生,伴着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的召唤声,叮当顿挫的敲击声,通过了劳动的检验,经历了最重要的一课。在这实践教学百年纪念的时刻,一些回忆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

我获得清华大学从教三十年教职工表彰

记忆——我的实习

清华大学金工实习,我是在1987年经历过的。当时作为一名学生,和大家一起好奇地开始了这段学习。劳动布工作服伴随了我们一个月,从铸造的熔炼炉,焊接的护目镜,车工的大车间,铣工的小夹道,钳工的小平房,一个个兴奋地走过,每一幕都历历如新。除了金工标志产品——小锤,还有车工的铸铁件,铸造的蹲式翻砂,焊接的空心小球,一经回忆,就像在眼前。车工实习时赶上中班,每天晚上十一、二点,大家骑车呼啸着回到宿舍,兴奋地谈论实习经历,久久不能入睡。

记忆——我的师傅

工作第一年,我在车间里进行了生产实习,辅导我的两位师傅都非常有特点。车工辅导师傅姓李,是位精干的女师傅,当时加工立铣头主轴,是先进行了表面热处理,再“挑”螺纹。我还记得每车一刀,飞起的不只是卷曲的切屑,还有飞溅的火花。刚刚进入车间不久的我,只想逃走。李师傅不慌不忙,左右开弓,每天几十个毛坯,乖乖变成合格成品。值得高兴的是,几个月后,我竟然也可以做到了,当然是在师傅的全权保护之下。铣工师傅更有意思,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可以用工具铣双手合作铣出书法印章,狷狂的草书,覆上红色的油漆,在金属表面熠熠生光。最有意思的是,他会变魔术,经常变个小绳子、火柴盒、勺子、扑克给大家散心。可惜的是我没有敢拜他为师学习魔术,至今非常遗憾。

记忆——我的第一堂课

工作第二年,我开始跟着老教师听课,备课。验收的时候,老教师们听我试讲第一堂课,我哆嗦着手脚将自己准备的45分钟的课程,用30分钟就讲完了。老教师们纷纷鼓励我,我清楚的记得有几句话,收益良多。老教师告诉我,讲课第一要逻辑清晰,最好将内容按照类型分成几点来讲,不要流水账。第二,讲话要慢,重要的内容可以重复,重复意味着强调。这些虽然现在看来,是讲课的常识,但对当时的我,非常有意义,让我很快掌握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受益匪浅。

记忆——车间变迁

经常想起早年的场景,清华大学机械厂旧址,三跨大车间,有两层楼高。北京的夏季阴晴不定,晴天,没有空调,只记得车间立柱上的大风扇呼呼地响,就像吹起的号角。下雨的天气,车间里明晃晃地开着大灯,照亮每个角落。踏入清华大学机械厂大门,地面散发的煤油气味既陌生又熟悉,每张面孔好像都认识,又记不起名字。

现在搬到了新建的大楼,车间明亮整洁,风雨不侵,冬暖夏凉,好像过去已经模糊了。但是那一批批的青春,仍然源源不断地踏入这个实践基地,经历着劳动的洗礼。不同的是,随着新的课程建设,iCenter这个响亮的名字,更加生动地吸引着不同学生,增加了更多不同的色彩。

记忆——教学生涯

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沉重的责任感。也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发展的过程,想要更多了解制造业的发展,先进技术,就需要持续学习。

作为一名老师,而且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承担了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工作,就是把我们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祖国的制造业的未来连接在一起,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条件,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

有幸能够在工作中经历了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百年纪念,在此也希望清华大学的实践教学永远辉煌。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