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百年纪念征文之九:我的十八年教学经历

我的十八年教学经历

郭巍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2000年,我考上了吉林省一所师范学院,全家人都很高兴,觉得“女孩读师范稳定有保障”。当时的我也没有太多的想法,更谈不上“职业规划”,报考专业时也没有多想,心想只要分数线够能录取就万事大吉了。当时学校在进行试点,招收“双师型”本科学生,就这样,我在“老师”神圣的职业光环下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学习生涯。

前面说到,学校是“双师型”教育试点,旨在培养“专业学科教育”+“技能”的中高职教师,这与我心目中传统意义的师范生相差甚远。传统师范生主要承担义务阶段及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而我们要面对的则是中高职或是技校的学生。当了解到自己将来的职业走向,说实话有点茫然,面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各种专业课及必修课,也是一头雾水。好在有老乡及时给予帮助,顺利克服了对专业及职业定位的错误理解,有了明确的认知和认识,这对我后期顺利地完成学业相当重要。

四年的本科学习转瞬即逝,时间到了20046月。在感受到近些年的就业压力后,回想当年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专业的男生供不应求,女生大都也能签到自己心仪的城市去工作,我也来了北京,开始了我在北京仪器仪表技工学校的职业之旅。

从上班之初到真正适应环境,大概有半年之久。技校的学生,理论基础非常薄弱,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开展教学工作以及技能培训都相当考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心理承受能力。在这期间,我先后讲过“机械基础”“机械制图”“仪表材料”“电工基础”等多门专业基础课。2005年,国家大力扶持开设数控专业,我的教学侧重也做了一些调整,并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培训。同年,我先后去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工贸大学进行了系统的数控车、数控铣培训,并考取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技能和证书的加持下,我又带领学生参加北京市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还算理想的名次。

生活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过着,我也是朝九晚五地教我的书、上我的课。孩子们虽然调皮,但也都是感恩的。用心的教学,也让我和同学们的关系很融洽。但随着首都功能定位的调整及产业升级,六环内都不允许有机械制造及数控加工产业,学校的招生工作也因此变得异常艰辛。数控专业的学生从6个班,萎缩至4个班、2个班,直到2017年就剩下一个班,班内人数不足20人。教师的职业固然神圣,传道授业也是责任重大,但没人可教、没课可上,也让我变得非常焦虑。我不想从事行政工作,不想转岗,还想一直从事教师这个行业。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动员爱人、朋友,帮我搜集职校教师的招聘信息。历经了几个月,有朋友说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正在招人,问我愿不愿意试试。真心话,当时一听“清华”,腿就有点软,也没有底气,心想自己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与清华的用人需求匹配。于是就抱着试试的心态,通过朋友将简历投给了训练中心机械制造实验室的李睿老师。然后又是漫长的几个月,直到17年底,李睿老师在和中心领导请示后,批准我可以于183月办理入职手续。进来后签合同,合同期可以选择3年、5年、8年,我感觉莫大的幸运降临在了我身上,于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8年。

正式入职后,我隶属机械制造实验室,接替原来铣工赵兰师傅的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调整,顺利转变了角色。清华的教学工作相比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这几年的工作也紧随中心的发展规划,从一开始单纯的实践教学,到后来开设教学单元,我在各方各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非常感谢中心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

清华园的教学工作有着莫大的荣誉和责任,面对全国最优质的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有所收获,为清华的教育添砖加瓦,是我从入职那一刻及后续的教学中一直思索的问题。中心开设的“金工实习”“实验室科研探究”“工业基础概论”和“制造工程体验”等课程,我都积极参与。承蒙领导的支持,在2021年秋季学期,我成为“制造工程体验”课程M03“创意机械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单元的负责人,从“零”开始设计课程。从课程方案设计到设备耗材采购,再到课程的顺利实施,最后到课程的综合评教,整个教学过程都亲力亲为,让我对实践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践教学方法也有了更落地的探索。

清华园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要有行业专业的前瞻性,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及挑战性,工作中也不仅仅只是做好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就“万事大吉”。清华优质的平台,给了我们实践指导人员充足的发展空间及个人展示机会,在点上教师的帮助下,我积极参与并努力申请本科教学改革项目、SRT项目和实验室科研基金创新项目,在负责参与项目中积极凝练专业论文及实践教学素材,便于更好地服务课程建设及教学工作。

10524

参与实践教学讲课比赛

4AC69

课程汇报

从事教学工作十八载,从职校到清华,有角色的变换,有工作侧重点的转变,唯一不变的是十八年间对“老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感情。我也从当初不知的茫然,到逐渐热爱这份职业。如今,在训练中心这个大平台上,在清华实践教学百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更加珍惜这份幸运,更加愿意以“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为清华学生服务,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清华实践教学第二个百年的发展增添光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