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百年纪念征文之十八: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务员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务员

钟淑苹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今年是清华大学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100周年,也是我从事教务管理工作的第29个年头。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刻,从没想过自己在工作期间有幸能遇到这么光辉重要的时刻,这29年的教务工作和过往不由得在脑海中浮现。

那是1993年初夏,我毕业后到金属工艺学教研室工作。原本是另外一个同学来,可是她不喜欢充满机油味儿的工作环境,违约离开。这样我就来到金属工艺学教研室做了一名教务员,直到现在。谁能想到,毕业时的初选,竟成了我坚持一生的事业,带给了我无尽的骄傲。

刚开始参加工作那几年,教研室没有自己的学生,一直是为全校本科生开课的教学单位。教学任务是计划管理,学生不需要选课,是按班级来上课的。当时的金工实习是教研室最重要的课程,课程有4学分、3学分、2学分。每年春秋学期也有实习,但暑期实习的院系和同学特别多,教师和指导人员要“三班倒”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那时的通讯也远不如现在,学生只有系里和宿舍楼的电话,没有手机,每年暑期之前的安排都是一项大工作。要向院系要纸质版学生名单,和院系商量上课时间,对每批学生精确分组;组织每一批次实习班的班委们开会,发放实习名单和材料;和机械厂的师傅配合借工作服,调换工作服,收洗工作服……琐碎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可是尽管如此,每年暑期的实习,所有老师、教学师傅、同学们都干得热火朝天,就像在打一场大的攻坚战。每年的夏季,实习车间的灯光几乎是彻夜不眠,机床经过短暂的调整和清洁,下一班就又转起来了。教师除了讲课、批作业,就是在车间检查同学们的操作情况。师傅们在机床旁边认真辅导同学们操作,避免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当时的实习环境是几个大车间,没有空调,只能敞着门窗通风,车间里机油味、讲课声、风扇声、机床轰鸣声、车刀挤压毛坯的摩擦声,构成了暑期里一道独特的清华风景。清华的本科生就在我们这个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了对机械制造最基本的认识。还有很多学生在经过金工实习后,继续选修等级工操作培训课程,“真刀真枪”地再干200小时,经过考试后,拿到不同工种的等级工操作证书,也拿到找工作的另一块“敲门砖”,同学们会为此而骄傲和自豪。

1996年金属工艺学实验室人员合影

随着学分制、选课制的推行,我们的课程发生了变化。后来的教学管理也有了学校的排课系统和学生选课系统;教学计划上,参加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的院系减少了,可是夏季学期的实习依然量大面广。每年2月底排好全校夏季学期实习时间,到了夏天全校放暑假的时候,就是实践教学基地开始忙碌的时候。中心作为全国高校定点实习基地,在春、秋季学期的实习减少后,就帮助兄弟院校解决实习问题。此外,中心还开设实践、实验选修课,SRT实践项目等等。

在按计划安排和学生自主选课转换的过程中,有一次险些出现大错。那是2009年的暑期,在制定好实习计划后,原本是按学生班级整班导入名单,由学生自己确认选课;但在我排好课程后,学生并没有按预先安排的时间段选课,而是按自己方便的时间选课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在本来排定的时间段上课。当时我觉得“天都要塌了”,非常着急。在注册中心和实践科老师的帮助和调节下,经过她们对选课名单调整,终于在选课结束前解决了问题。这次教训之后,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教务工作不仅要细致,还要多思考,有预见性,既要站在教务管理上考虑问题,也要站在学生角度观察问题。

2015年,中心有了新的实践基地——宽敞明亮的实习环境,先进整齐的实习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金工实习、电子实习依然是最重要的课程,夏季学期依然是大家最忙碌的时候。但不仅有实习,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设了“制造工程体验”“实验室科研探究”等多门实践课程,与校内18个院系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证书项目,建设了21门通识选修课程,供全校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选修。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每年申请多项教改立项,SRT项目,举办各级别的科技赛事,为全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影响力在学校也越来越大。

2020年疫情以来,中心开拓出线上线下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这在教务管理上也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以前的工作,还要利用新的教学管理软件和多种平台,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回复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2020年暑期,中心第一次开展大规模实践课程的线上教学,从组织、备课、实习材料准备,到和学生点对点的联系,工作量大到超出预期,但是也开创了新的线上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中的教务管理,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院系、学生、课程和教师。院系的课程安排和培养需求,有关学生的信息传递和问题处理,中心教学人员和场地情况,以及最后登录学生成绩把学生成功送出课程,都需要教务这条纽带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我深知这条纽带的重要性,也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几十年间不敢有丝毫马虎。

今年是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100周年,在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作为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感到十分自豪和光荣,因为我在这里为学生培养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同时也在思考:在新时代和新百年面前,自己应进一步适应时代变革和课程变化,做好自己的教务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师、课程,使教务工作在整个学生培养中更好地发挥纽带、桥梁的作用,为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