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百年纪念征文之六:我的“第一堂”金工实习课

我的“第一堂”金工实习课

彭世广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20197月博士后出站后,我光荣地成为了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一名教师。3年时间转瞬即逝,回首过往,很多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记得入职第一天,教研室主任杨建新老师对我说“现在正值暑期‘金工实习’教学时间,你选一组学生从头跟到尾,别把自己当作老师,而是当作一名学生,跟着学生一起动手实习操作,熟悉下教学内容和实习环节。实习结束后,提出教学意见和建议。”于是我选了3学分的B组学生一起实习。我上的“第一堂”金工实习课程便是铸造,在铸造课程中认识了年轻帅气金晖老师,激情四射的马运老师;在与平易近人的张子光和王春友两位老师傅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中心搬迁之前历。后来,在焊接实习环节练习中,和黄吉才师傅学习了焊条电弧焊平板对焊。在普车实习中,和路国柱、郝春华师傅学习了车床操作要领,学习了老一代高级车工精湛的操作技术和爱岗敬业的典范事迹。与二位老师傅的聊天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学生们在机械厂真刀真枪实习的场景。

三周的实习让我重温了当年实习的味道,内心感触颇深。实习过程中,最吃惊的是看到实验室有多个领域的先进实验设备甚至是生产线,意外地看到了很多具有历史性的设备依然屹立在工作岗位上,庆幸自己能够跟随老师们去现场学习和实践。中心良好的实习教学氛围和实习环境,使我快速地爱上了自己的教学岗位,也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了憧憬。实习之后,我写了份2700字的思想小结和创新报告,详细讲述了我对于金工实习实践的感受,并试着提出了对实践过程中技术、教学和管理方面创新的想法。

自己实习期间与学生一起动手练习CO2焊接

2020727日,我终于迎来了自己任教的“第一堂”金工实习课。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2020年暑期第6-7C组的67名学生。受疫情影响,课程只能采用线上的教学模式。李双寿主任课前提出要求,金工实习课程必须同质等效完成。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肩膀的担子和责任。这是自己第一次“主播”,也是第一次做实习单元责任教师,我的内心既紧张又激动。为了让实习更接地气,我的金工实习“第一堂课”选择了在地下一层的焊接实习现场授课。但线上实习完全不同于线下实习,上课需要对着直播镜头,无法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和表情。因为大多数学生基于各种原因没有打开麦克风和摄像头,而是采用文字的形式互动,所以学生的互动反馈信息也并不及时。我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频繁与线上学生互动:声音是否清楚、画面是否在动、老师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收到实习材料……直播时,我的视线里主要看到的就是线下辛勤付出的“后勤”团队老师,如负责线上互动的姚启明老师、负责镜头切换和摄影的高党寻老师、负责灯光的周冰科老师、负责考勤的张雷刚老师、负责教具的徐江波老师等等。很幸运的是,在各位老师的精心配合下,我的“第一堂课”很顺利地完成了。同时,在中心团队老师的努力和辛勤付出下,2020年的金工暑期“云上实习”同质等效地结课了。在疫情期间,清华大学“停学不停课”,我很骄傲能够在疫情期间成为战“疫”中的一员。

云实习焊接、铸造现场讲授环节

得益于金工实习“第一堂课”的教学经验,我这名“主播”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也能够处于从容不迫的状态。2020秋季学期的“制造工程实践”“制造工程体验”“个性化3D设计与实现”等实践课程仍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我的教学也获得了学生们的良好反馈。

清华大学一直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关注着学科的交叉融通和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在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知识、能力、作风)一定是为国家输出可靠人才的必备环节之一。今年是清华大学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100年,我为能够亲身经历、见证这一美好时刻,并送上属于自己的祝福而深感荣幸。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我也深知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站在新百年起点,我将进一步探索工程实践和创新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自己的工程素养和专业能力,时刻准备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贡献青春力量。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