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2025“AI+创新”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共探工程与创新教育新未来


2025年11月7日至9日,2025“AI+创新”国际研讨会暨工程创客教育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工程创客教育虚拟教研室主办,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浙江省丘陵山区特色林果智能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技术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以“AI驱动创新,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瑞士南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的专家学者及产业代表,共同探讨AI技术赋能工程教育与实践创新的前沿路径。

开幕式由浙江农林大学光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周国泉教授主持,教务处处长郭建忠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AI正驱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AI+”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尤其在农林领域助力人才培养与行业关键问题解决。李双寿教授在致辞中表示“AI+创新”将会为工程教育带来新机遇,推动其从内容、方法、到范式与生态的深刻变革,为培养能够掌握智能工具、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未来创新者开辟了新路径。

在上午的特邀报告环节中,清华大学李双寿教授作了题为“工程训练数智化转型思考与探索”的报告,系统阐述了AI赋能工程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思考。随后,多位专家围绕具身智能、生成式AI等前沿方向分享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张明君教授解析“具身智能脑机接口”最新进展,呈现AI在神经工程领域的创新潜力;浙江大学刘玉生教授介绍了“AI4MBSE”方法与实践,提出生成式AI驱动的模型系统工程新范式;南方科技大学马永胜教授发布工业AI语义建模方案,构建跨场景知识框架并完成国家级工程验证;香港大学Jason Woodard教授倡导“想象性重组”,探讨AI如何服务人文创新;瑞士Claudio R. Boër教授则分享了AI加速产品迭代与商业创新的实践经验。

下午的专题研讨会聚焦“工程与创新教育工作任务框架”,邀请教指委专家、一线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探讨构建覆盖基础训练、综合实践与创新孵化的全链条育人体系。研讨会伊始,会议正式宣布成立“工程与创新教育工作组”,该工作组由教育部工训教指委学科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创客虚拟教研室、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委会等多方平台联合发起,旨在统筹推进工程与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

西北工业大学蒋建军教授作为工作组副组长,系统阐述了成立背景与重要意义。他指出,当前工程教育面临学科交叉加速、产业技术变革深化的新形势,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教育强国为使命,统筹推进工程与创新教育多平台力量的协同。清华大学汤彬教授作为工作组秘书长兼总体协调组组长,介绍了《工程与创新教育工作组任务框架》。该框架以服务国家战略与立德树人为核心,围绕“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三大原则,设立“总体协调组+六大业务工作组”的组织架构,致力于构建贯通全链条的育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新范式。

随后,六大工作组正式亮相并依次介绍工作规划,共同助力工程与创新教育发展:学术研究组组长、合肥工业大学田杰教授表示,该组将聚焦工程与创新教育理论研究,通过多维度研究探索新时代工程教育模式,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资源建设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付铁教授提出,该组将以整合教育资源为核心,构建涵盖课程、教材、案例的多维平台,依托AI实现智能推荐与个性化服务,为教与学提供高效资源保障;赛课融合组组长、浙江农林大学倪益华教授介绍,该组将推动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以竞赛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宣传推广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齐海涛教授指出,该组将通过社交媒体、学术会议等渠道,广泛传播工程与创新教育理念与成果,提高社会认知度与关注度,吸引更多同仁参与;产教融合组组长、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周继烈教授介绍,该组将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环节,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潘旭东教授表示,该组将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培训与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新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教学水平,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在随后的环节中,六大工作组围绕“工程与创新教育工作任务框架”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各组的未来方向与重点任务,为推进我国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具体实施路径。

最后,“工程与创新教育工作组”组长、清华大学李双寿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及工作组的成立,构建了高水平交流协作平台,有助于促进国际经验互鉴与“产学研用”生态建设,为学术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工作组将持续赋能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驱动制造强国战略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格局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齐海涛、彭世广

编辑:张琪琪

审核:汤彬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