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4 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承担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大中小学衔接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开题评审会在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 B347 召开。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曾辉、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部长韩继彤、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刘峡壁、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李忠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徐华等五位专家担任评审,共同为课题把脉定向。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课题负责人杨建新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主持人介绍了评审会的核心目的与专家阵容。课题负责人杨建新副教授全面汇报了课题的整体情况,评审专家团明确了评审流程与标准,为会议高效规范开展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围绕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预期成果等方面作开题汇报。当前,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我国K12阶段人工智能教育仍面临“目标错位、内容重复、资源孤岛、评价缺失、师资断层”等现实挑战。本课题以人工智能应用型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理念为依托,以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为主线,旨在探索大中小学衔接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构建,解决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在跨学段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全链条培养,为北京市和全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

在听取汇报后,评审专家团围绕课题进行了深入质询与研讨。重点就学段衔接机制的实操性、教学资源的本土化适配、师资培养的精准路径、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议。课题组成员认真回应专家疑问,并就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专家展开深度交流。

经充分讨论,评审组对课题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课题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教育实践需求,研究方向明确、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导向突出,创新性地提出 “纵向贯通、横向协同” 的培养理念,在理论构建、模式探索与实践推进方面具有重要突破,具备显著的研究价值与推广意义。专家组还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分学段强化研究队伍建设,完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梯度设计,探索构建“AI+教育”微认证体系,并设立多样化对照实验校,以提升研究成果公平性与适应性。

课题组对专家们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充分吸纳评审意见,持续优化研究方案,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未来,课题组将通过为期三年系统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涵盖课程、资源、平台、评价在内的大中小学衔接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与实践案例,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规范、高质量发展贡献“清华力量”。
撰稿:赵晓梅
编辑:张琪琪
审核:汤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