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在郑州大学圆满落幕。本届大赛共吸引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的619万个项目、约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规模与影响力再创新高。清华大学共有7支团队入围总决赛现场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斩获大赛总冠军,并取得“一冠六金一银三铜”的佳绩。其中,由训练中心组织推荐的6个项目表现突出,共摘得“一冠五金一铜”,并实现三项重要突破!
突破一,参赛规模与奖项数创历史新高。训练中心联合相关院系积极开展大赛报名、项目孵化与选拔工作,共推荐28支团队参赛,其中5支队伍荣获金奖,参赛团队数量和金奖数量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突破二,本科生创业团队首获大赛冠军。训练中心指导的本科生创业团队“万格智能”获得本次大赛冠军。另外,“MINI CRAFT”和“cPilot”团队在研究生创意组中表现卓越,排名均为小组第一晋级排位赛。
突破三,产业赛道实现金奖零的突破。训练中心参与指导的“新源智液”项目团队,在产业赛道产教协同创新组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参赛团队合影

中心推荐项目获奖情况
团队风采展示

冠军团队:万格智能——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
团队成员:王冠、陈威廉、施然
项目简介:团队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为长期目标,通过结合强化学习(RL)、进化算法和类脑结构研究,搭建新一代AI模型架构。致力于突破现有传统架构在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上的限制,大幅减少传统大语言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幻觉”现象,打造具备极高通用能力和深度思维的自主可控AI基础模型。2025年,团队推出深度逻辑推理模型“智人HRM”,在高难度数学、数独等测试中接近满分,并在ARC通用人工智能测试等多个国际评测中,性能超越参数量为其近万倍的DeepSeek R1、OpenAI o3等主流模型。目前,团队正推动技术在机器人控制、量化金融、医疗大健康、气候预测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团队获得北京市赛高校主赛道冠军,全国总决赛小组赛第一、本科生创业赛道排位赛第一。

金奖团队:MINI CRAFT
团队成员:叶宇轩、张铮、罗斌心、陈文轩、王子萱、刘海丰、马小龙、陈悠扬、庄卿月、毛翊桐、杨政昊、王小双、梁润泽
项目简介:团队研发AI+通用微流控平台致力为药筛、疾病筛查、DNA信息存储、基础科研及精准医疗等提供AI定制微流控检测系统及大模型解决方案。利用垂类大模型为顾客生成相关领域解决方案,并通过智能模块化微流控平台进行早期概念验证和数据采集,后运用AI进行关键特征提取分类,实现跨病种、跨场景同类加密数据统合,用于训练末端不同领域的智能AI集成化设备,实现自主迭代实验/检测直至最优值,一键操作一键出结果,构建“无人智能实验室”,开创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
MINI CRAFT项目以国赛研究生创意组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金奖。

金奖团队:cPilot——新一代全自主决策与操作的本地 PC Agent
团队成员:王冠博、罗子昂、缪姝涵、李瑷蔚、朗若谷、孟繁青、孙成、赵翌佟、孙智诚、董筱菡、赵浩琦
项目简介:团队成员全部来自清华、北大、交大等顶尖高校,深耕于大模型推理优化、大模型训练等前沿领域。cPilot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端侧消费级电脑的PC Agent,通过自研的"端云协同框架"和端侧非GPU推理优化,相对于纯云端GUI Agent的服务,能够实现更快响应、更低成本、更强隐私保护,让Agent进入4.0操作时代。
cPilot项目以国赛研究生创意组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金奖。

金奖团队:清博航动——全周期智能航天运维管理
团队成员:曾毅强、严炜锋、班曹活
项目简介:清博航动是由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室博士生团队成立。致力于卫星运营系统服务板块,提供全周期智能航天运维管理解决方案。清博航动实现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精度智能定轨技术,整合国内现有的空间目标数据,基于人工智能驱动开发定轨实时修正算法。同时应用人工智能动态修正航天定轨模型参数,推动了航天定轨技术从单一精度追求向高精度、高效率的综合发展方向迈进。

金奖团队:新源智液——二次电池电解液设计化学机器人平台
团队成员:陈耀鹏、高宇辰、李蔚林、高岩斌、朱寒冰、牛艺琳、袁誉杭、王超珑、姚锦昊、郭镇宁、蒙凯华、石恒睿
项目简介:该团队荣获我校产业命题赛道国赛首金。团队由清华博士领衔,通过AI高通量筛选结合自动化实验验证,构建电解液研发闭环系统,显著提升电解液研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并为材料能源领域的“AI+自动化”研发提供范式参考,助力国家“双碳”战略下高性能电池技术的突破。

铜奖团队:一漆一绘——基于非遗漆工艺的当代产品和服务
团队成员:韩瑜、周贤睿、钱昱彤、罗奕、姜瑞欣、杨佳妮、尹果、李欣瑶、孔慧娴、徐铭艺、唐方莉、李思让、李昱洁、杨蕊嘉
项目简介:一漆一绘以科技赋能非遗漆艺、营销助力文化输出,链接中国漆工艺全产业链,打造高端大漆产品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助力全行业从业者增收。项目依托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将AI设计、智能生产与非遗工艺深度融合,构建了从数字化纹样库到自动化生产的全链路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包括漆艺团扇、敦煌漆彩杯等中高端礼品,以及艺术疗愈课程等增值服务。通过大模型微调技术,可实现传统漆器纹样和造型的现代化生成,设计效率提升10倍;项目即将与湖北、陕西等漆树产区建立合作,带动农户增收;与福建、浙江等大漆产品生产地联合行动。目前产品已作为清华大学外事礼品出海。
作为学校三创教育平台之一,训练中心自大赛启动以来,在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统筹推进下,持续完善大赛激励机制,依托 “挖掘-培育-支持”的全链条培育模式,精准聚焦优质项目,提供全方位资源保障。通过系列赛事辅导与模拟路演,为项目团队提供了系统性专业指导。杨建新、张琦、王大力、罗勇、徐静阳、朱峰、汤彬、马运等教师全程参与项目指导,为团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经验传承。
训练中心将始终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理念,持续深化赛教融合、强化以赛育人实效,将大赛成果有效反哺日常教学,纵深推进实践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国家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撰稿 | 吴娜、罗勇、张琦
编辑 | 张琪琪
审核 | 汤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