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百年纪念征文之十四:我与训练中心的这三年

我与训练中心的这三年

井平安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初识训练中心是在2019年底。我还记得很清楚,当年12月份在研究所群里看到老师转发的招聘信息,出于好奇点开后,是训练中心官网的公开招聘公告。当时也并没有仔细看,但不知道是不是特别的缘分,一直到20201月,我的脑海里经常会闪现这条公开招聘信息。于是我再次搜索训练中心的官网,仔细研究招聘岗位。对照自身条件后,发现自己初步符合两个岗位的招聘条件,一个是车削实验专员,一个是智能制造实验岗。对比两个岗位要求,智能制造的岗位多了对论文和专利写作的要求。由于我毕业后一直从事研发设计工作,工作之余,又因为兴趣爱好写了很多专利,久而久之自己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因此,我感觉自己对智能制造的岗位能够快速上手,便充满信心地投递了简历。

简历投递后没多久就收到了面试的通知,面试的那天也是我第一次走进清华的大门。面试的具体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依稀记得当时机械制造实验室执行主任李睿老师说,感觉“车削实验专员”这个岗位更加适合我,询问我是否愿意来这个岗位。虽然一开始我认为我对车工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如果面试老师愿意给我机会,我都愿意去努力尝试。后来我了解到,是因为李睿老师看到我的简历中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又是机械师范专业出身,具有铣工技师资格,撰写过文章专利,才有意让我来到机械制造实验室。现在想来,很感谢李睿老师的接纳,让我有幸加入训练中心这个大集体。

半个多月后,我收到了面试通过的通知,等待寒假结束后的新学期入职。本以为开学后可以顺利入职,没想到疫情伴随着2020年的春节到来,入职时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被推后,直到2020年五一假期后,才最终顺利入职。

入职以后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将自己由一个设计研发人员向一位合格的实训专员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给了我帮助,有两件事我记忆犹新。第一件事就是老师傅的耐心指导和对教学的严格要求。入职后,实验室安排我向周卫国师傅学习普铣。周师傅让我先听他是如何给学生讲解的,课后又单独给我讲解各环节细节,等我掌握得差不多了,便讲给周师傅听,周师傅再帮我查缺补漏,如此反复。同时,同事也会帮我录像,李睿老师也教我对着大镜子自己讲。就在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复盘后,周师傅认为我可以单独讲了,才逐渐开始接触学生。刚刚开始独立讲课的时候,每一次周师傅都会在旁边听,等下课后,再告诉我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非常感谢周师傅,一步步地教会了我该如何讲实训课、如何讲好实训课,同时也被老师傅的耐心、细心,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所感动。

第二件事是入职几个月后的秋季学期,当时我负责讲解“制造工程体验”课程中三维设计软件的部分。一天下课后,有一位同学通过微信找到我,他说感觉三维设计好难,今天的课程有些地方没听懂,怀疑自己是不是对这方面没有天赋,为什么其它同学做出来了而自己没做出来。我看到消息后内心有些慌乱,开始反思自己上课的时候是不是讲得确实很难,是不是当时没照顾到所有同学的情绪,没有观察到这位同学没跟上进度。短暂的慌乱后,我马上回复这位同学的微信,逐渐地开导他,帮助他走出了负面情绪。我了解到,这位同学是刚刚入学的大一文科新生,对理工科没有基础,也从未对设计软件产生概念,因此第一次接触三维设计软件会感觉有些难度。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请教李睿老师,李老师首先肯定了我及时回复、安抚、并给学生讲解的做法,又耐心地指出了我的不足。我的讲课内容不够扎实,没有考虑到真正零基础学生的情况;讲课要有技巧,要由易到难,逐渐启发学生,既不能让零基础的同学感觉入门有难度,也不能让有基础的同学感觉过于简单,要引导学生入门,并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讲课过程中要与同学积极交流,掌握每位同学的不同状态,及时跟进每位同学进度,从而保证全体同学都能跟着课程推进。

这两件事我一直印象深刻,一件事帮我认识到我教学的严谨性,另一件事教导我教学是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

我加入训练中心以来,赶上了训练中心的好时代。在我加入没多久,新的数控加工设备搬入,同年实验室又组织了新设备的培训,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国产顶尖铣削设备;第二年在中心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大学工创大赛赛事服务,近距离了解了这项工训顶级赛事;同年又参加了华北金工会,和其它国内顶尖院校共同交流了金工教学方面的经验;今年参与了清华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100周年的庆祝大会,能够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在中心的这三年,我经历过铣工、钳工、车工三个工种的金工实习,参与过铣削、铸造、电子等不同团队的制造工程体验课程教学工作,在这些课程中,感谢各个工种老师同事对我的帮助,让我能够快速的认识学习不同工种,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教学风格,让我不断的成长,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参与的课程更好地贡献出一份力。

加入中心以来,我积极参与学校和中心的各种项目,不断提升自己,通过自学获得了高级技师职称;积极参与并申请了本科生教改项目、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SRT项目、横向课题等项目,并撰写了相关论文、专利以及新闻稿。值此之际,感谢中心给予的平台与机会,让我能够在不断吸取养分,不断成长。希望自己能够与中心一起,站在百年新起点,不断进步、不断收获。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