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创业
辅修专业招生指南
一、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共性的前沿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通过导师指导下的团队项目实践和跨界学习,使学生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工具;以创新产品开发为核心,拓展学生的创新力和领导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根据创新实践项目特点,可灵活开设多个创新实践方向,如智能硬件、未来机器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例如:
▪ 智能硬件创新实践:针对智慧生活、工作、学习、健康、交通、环境等领域的需求,以人机交互设计与智能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导向,探索智能硬件产品的未来方向,并通过创新实践完成产品原型并进行市场化推广。
▪ 机器人创新实践:针对服务、娱乐、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以机器学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为依托,以产业化为导向,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机器人产品设计与原型技术并实现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 智能交通创新实践:针对智慧城市背景下人们日益频繁而又个性化的出行需求,以及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及交通污染问题,从管理决策者、运营维护者及参与使用者的不同视角,探索智能交通领域包括模式、服务、设计等在内的产品发展方向,完成产品原型或设计,并进行市场化推广实施。
▪ 智慧医疗创新实践: 针对广大人民对健康、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和老龄化社会对疾病精准高效的预防和诊疗需求,以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和基础临床医学为依托,探索远程、智能和精准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技术和应用模式。完成产品原型或设计,并实现技术向临床的转化。
▪ 智慧城市创新实践:针对城市、建筑、环境、景观、水务、能源等应用场景,应用物联网技术及泛在IoT网络等,小尺度关注智慧家居、智能建筑设计、智能电力及能效需求侧管理、设备管理及建筑节能等,中尺度聚焦智慧化城市环境、景观、智能新能源发电的设计、监测与管理,大尺度探索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及智慧化、系统化应用,总体基于前瞻性视角,以产业化为导向,强调参与性、创新性、应用性,探索多尺度的人居环境问题的创新解决策略。
二、招生对象与条件
1.具有清华大学学籍的2017级或2018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主修专业学习成绩优良;
3.已修课程中无不及格课程;
4.没有选修其他辅修或第二学位;
5.2019年招生60人。
三、学习时间与证书
该辅修项目学习时间为2年。修满不少于25个学分,其中共同课组9学分,专业实践课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成绩合格并获得第一学位者,可取得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证书。
四、培养特色
从创意开始,亲手创造你的AI产品!产品可涵盖智能硬件、机器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人居、智慧安全、智慧电网等多个领域。
跨学科交叉培养:课程涉及科技、设计和商业三大模块,充分支撑AI产品创新全过程。
跨院系导师联合指导:17个院系30多位导师,共同助你达成AI创新梦想。
跨院系同学组团:你不是孤军奋战!工科生、理科生、文科生、艺术生、医学生,自由组队,强强联合,共同挑战AI创新产品。
创新不是终点,前方有行业大咖助力,AI创业实战等你来!
五、iCenter平台支撑
清华iCenter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同学们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在这里可以尽享产品设计与加工;AI创新实验室;产业导师及产业平台;与全球创新学院等学业发展平台建立直连通道等。
六、其他事项
《清华大学本科生辅修专业教学管理办法》规定:
1、辅修专业学制一般为一年半或者两年。学生应当在学校规定的主修专业学习年限内完成辅修专业的培养要求。超过主修专业最长学习年限的,不再具有修读辅修专业的资格。
2、学生在学校规定的主修专业学习年限内同时达到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培养要求的,可以取得主修和辅修两个专业的毕业资格。
3、学生达到主修专业毕业要求应当毕业离校的,不得因辅修专业课程未完成而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因辅修专业课程有一至两门考核不合格而未达到辅修专业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在学校规定的主修专业最长学习年限内以旁听方式进行补修,补修成绩合格的,取得辅修专业毕业资格。
4、学生在规定的主修专业学习年限内达到辅修专业培养要求,但因主修专业未达到毕业要求而结业的,达到主修专业毕业要求换发主修专业毕业证书时,取得辅修专业毕业资格。
5、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辅修专业培养要求、取得辅修专业毕业资格的,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本方案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工作组负责解释。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工作组
201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