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作为校内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着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等教学任务,仅每年实践教学工作量30万人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训练中心按照学校“延期返校、正常教学、发挥优势、保质保量”教学方针,党政政联席会超前谋划部署、各部门教学主管和管理人员积极响应,带领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利用在线教学方式推进实践课程的开展。在实施过程中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模块,利用工业云、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尽可能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特色。
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模块,强化设计思维教学环节。训练中心将每学期开始的实践操作与训练环节调整成为:前8周以讲授理论和指导学生设计为主,后8周以制作实际作品为主的模式。充分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ZOOM等手段强化实践课中设计与开发教学模块。如《制造工程体验》课前8周,采取将每个单元的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预习相关资料,包括作品设计制作的背景和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后8周再进行作品的具体制作。在前期上课以设计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示和修改设计方案等模式,有些需要实验示范则由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现场进行直播。第一周已全校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中心的开设的各门实践课程。
充分运用虚拟仿真和教学数字资源,增强实验教学体验感和真实感。中心利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推荐的“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辅助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增强学生实验教学体验感和真实感,中心开发了数字化三维全景导览,让选修实践课的学生可以方便地看到各教学单元用到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还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实现部分现场操作。
利用中心的工业云服务平台,向学生远程提供实践教学服务。由于学生设计作品时多需要各种工程设计软件,中心利用工业云服务平台安装有实验教学需用的各种工程软件,供学生远程访问使用。另外中心还将在工业云上的人工智能平台、团队协作平台、课程维基平台供中心内外的师生使用,丰富了中心线上教学的工具和手段。
交叉融合,迎难而上,践行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教育理念。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增设人文与理工交叉融合模块,引导学生参与清华校庆文创主题的创新实践。如《制造工程体验》《中华工匠——非遗技艺传承与技术创》等课程将文科、艺术和理工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结合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相关主题,共同完成一个文创作品或项目,以实现交叉融合创新。包含这类模块的实践课也颇受学生的欢迎。
加强教学管理与督导,确保教学高质量。中心专门设立教学质量督导小组重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或改进。为此中心每天派人对开设的课程进行听课和督导,提交课程教学督导报告。另外中心安排主要领导听课,确保教学高质量。
目前,训练中心春季学期课程共计45门,除3门课程延期,其他课程都已开始线上教学,相关教学活动正在顺利进行中。
编辑:孙凤阳
审核:汤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