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召开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改革研讨会

6月9日,清华大学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李兆基科技大楼B347会议室召开。有来自数学系、水利系、环境学院、医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材料学院和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课程教学单元教师代表参会, 会议由课程负责人汤彬主持,教务处副处长苏芃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训练中心李双寿教授从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实验室探究课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介绍了课程的管理体系。李双寿指出,实验室探究课为“工业通才教育”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一条接触科研实验室的途径。原课程负责人训练中心卢达溶教授认为,在研究型大学里,目的是培养工业通才,希望真正让学生念一所大学,而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学生在各个教学单元中去感受科研氛围,形成基本科研认知,感受清华教师的风格,在共情中养成清华情怀。水利系李丹勋教授从开课动力、教学目标和改进方向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学单元最大的动力来自于能够形成跨学科的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突出重点,围绕共识话题展开,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热能系的佟会玲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授课经验,从学生关心的能源热点问题入手,围绕煤炭、清洁、高效三个关键词切入,用故事贯穿课程讲授过程,引导课堂内各个专业的学生展开研讨,自发形成跨专业的讨论,最终学生自主形成系统性的思考。材料学院的陈祥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通过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将学生带入了更细微的世界中,把材料的形态跟力学联系起来,探究力学跟组织的关系,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研究产生了亲近感。环境学院吴静研究员指出,针对不同专业的选课学生选择共性的问题来切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生活污水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污水处理的专业领域。同时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体会,消除同学对发明创造的畏惧心理,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原创性科研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数学系的白峰杉教授认为,探究课是在做小课,但是老师和学生的匹配程度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可能尝试做此教学单元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助于引导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进入相应的教学单元。参会的教师代表围绕如何保证教学单元质量、加强学生的选课引导以及建立课程单元的退出机制等方面也展开了积极讨论。最后,教务处副处长苏芃指出,实验室探究课程是清华大学特色课程,涉及多个院系教师通力合作,创造性地把清华科研积累转化为教学育人资源,全校每年有3,000余名左右学生选课,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希望课程确立定期开设研讨会机制,总结交流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经验,规范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2007年春季开设,是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人文精神和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育人追求的一项教学实践探索,目前已建立起跨越31个院系的90多个教学单元,近年来每年选课学生人数超过3000人,截止到2020年春季学期,选课学生人数累计超过29000人。

 

供稿:王海军、雷羽千

审核:汤彬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2796034
  • Email jcgyxlzx@mailoa.tsinghua.edu.cn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区,100084

微信公众号